查看原文
其他

两个活动,轻松“秒杀”地理中的被动学习

2016-09-27 胡天婵 星教师



认识胡天婵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地理教师,曾在《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文章多篇,其中《课前播报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一文获“2015年全国中学地理新课程教研成果评比”特等奖。




文|胡天婵

编辑|田   佩

图片|堆   糖


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记住相关学习内容,现实的课堂通常都这样静态和被动。渐渐地,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获取的知识也与实际生活相脱节。所以常常出现即使学生学习了“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后,为别人之路时竟然还会出现“出了西门往东走”的错误。

那么,应该如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使其所学知识鲜活起来呢?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采用地理播报和组织地理活动课程“小小规划师”的方式,让学生从地理视角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使所学地理知识生活化,进而激发其学地理、用地理的兴趣。


课前播报活动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在每学期放假前向学生布置相关播报任务。学生结合自己假期经历完成播报视频或PPT的制作。每堂地理课的前5分钟,一位或几位学生进行课堂播报展示。目前,我们所采用的地理播报方式,实施流程就如下图所示。


 

播报评价采用小组打分、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播报者根据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并将播报过程中所用的资料加入资料包,形成自己的研学成果。


实施策略和方法



主题个性化——

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生活经历,学生从宏观角度介绍自己的家乡或自己喜爱的某个国家、地区;也可以从微观角度介绍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特征、风景名胜和奇观、交通状况、饮食特色、文化习俗等;还可以结合相关报道从地理视角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某学生结合尼泊尔大地震,从该国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分析其多地震的原因,介绍地震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情况及对该国经济的影响,最后分享了防震减灾的相关知识。

形式个性化——



评价多元化,全员提高

我们班上播报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打分、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


  

每次播报前,将“地理播报评价表”发给除播报者所在组以外的任意一小组,按照评价表中的项目评定等级。播报结束后,由两到三位学生从“亮点”到“需要改进的地方”两方面进行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点评。

除了课堂评价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激励:将优秀视频作品和播报照片放在校园数字化展屏上进行展示;每学期定期举办地理播报大赛,根据平时播报的表现,每班推选代表参加。


效果显著


目前我们的地理播报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实施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由于每位学生都有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围追堵截”地请教教师“开处方”,并利用课余时间对播报初稿进行修改完善。由原来被动的接受变为自主学习,有效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不仅在播报主题的选择,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等方面能力有所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还体会到了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快乐,增强了研究性学习能力。

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播报题目,抓住该地域的特色,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整个过程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实践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小小规划师


在综合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之后,为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我开始想要了解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或想要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收集问题,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改善自己所居住城市的环境兴趣浓厚。为此,我又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员取得联系,邀请该院各所的工程师们作为校外辅导员,与我校共同开展“小小规划师”系列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实施过程


现在,我们的活动已经形成固定的流程。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亲身实践”为主线,和规划院共同设计活动的环节和具体内容,每年实施一次。具体流程是:


 

活动分为“接触科研、感受科研、体验科研、成果展示”四个阶段。

“接触科研”面向全体初一学生,规划师们走进校园,针对城市生活中的各类热点问题拟定报告主题,为学生们讲解“什么是科研,什么是城市规划”,让学生感受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城市规划和自己的生活其实是息息相关的。聆听完报告,学生们完成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设计的研学任务单。

在“感受科研”环节当中,首先通过社团招募的方式吸纳对此活动感兴趣的学生,成立“小小规划师”社团。依据学生们不同的兴趣爱好,社团分为论文组、信息组、规划组和通讯组。信息组负责拍照、制作活动记录片和宣传网页。通讯组负责撰写活动简讯、在年级会通报活动情况、设计社团招募展板。规划组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设计解决某一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案。论文组根据社团成员们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走访谈话所获取的信息,撰写调查报告。

社团成立后,老师带领成员们走出校园,走进规划院,体验老师和规划师们共同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首先学生们在规划师的指引下,边参观工作环境,边聆听规划师们讲解国内外经典的规划案例,在此过程中不但能亲身感受到科研的氛围,也能加深对人类居住的城市的认识。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来到工作室旁听真正的课题研讨,并将自己在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和观察到的城市问题和规划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规划师们耐心细致地解答后,帮助孩子们将这些问题提升为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体验科研”活动中,孩子们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首先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等方法获取相关资料,然后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阶段性交流汇报。在交流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根据资料,论文组的同学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

比如,“小小规划师”社团论文组学生庞金龙参与课题研究,与核心成员共同撰写完成的调查报告《管庄路交通状况调查研究》,不仅是对周边环境一次更新研究,且最终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地理教学》。论文组还触类旁通,自主选题,撰写了《管庄路东晓景路段加装中间隔离护栏的建议》。通讯组撰写的通讯稿已多次刊登在我校的校园网站上。规划院也在规划平台“cityif”上对此活动进行宣传。


 

实施策略

1. 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们兴趣的基础上,我们将社团分为不同的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

2.“双导师”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活动

邀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作为学生们的校外辅导员,针对不同的主题,共同设计和开展系列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3. 研学任务避免“一刀切”,实施分层

活动采用分层的方式,面向全体和尊重个性发展相结合设计。

“聆听报告,完成研学任务单”环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居住的城市,增强社会责任感,加深对科研工作的了解,提高研究意识。

通过完成研学任务单中诸如“列举自己身边存在的城市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开放性问题,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面向社团成员开展的“走出校园参观科研机构感受科研氛围”、“旁听课题研讨”、“和工程师们面对面交流各种城市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微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感受、交流和尝试的方式,运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走访谈话等方法获取信息,完成比较规范的研学报告,使学生们体验问题研究的全过程,提高对科研的兴趣。

“双导师”结合城市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兴趣,每年设计不同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创新性研究课题。核心成员即论文组的同学运用“微课题研究”中学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撰写水平较高的调研报告。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并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


效果显著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参与此项活动,孩子们对于了解和改善我们居住的城市兴趣更加浓厚,这对于形成“人地和谐”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大有益处。

事实证明了,在地理教学中,开展以“聆听介绍”、“参观感受”和“亲身体验”为主要环节的系列 67 23572 67 15793 0 0 3948 0 0:00:05 0:00:03 0:00:02 3948动,加深了学生对科研工作的了解,这将有助于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声明:本文综合整理自文章《挖掘社会资源培养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初探》《课前播报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以及陈经纶中学学校官网等,欢迎分享,转载请授权。

责编:田佩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